福岛核泄漏物质铯回流至日本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福岛大学近期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筑波大学客座教授青山道夫揭示了令人关注的研究成果。他详细阐述了在2011年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铯137的全球流动路径。
这些物质顺着洋流竟然穿越广阔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令人震惊的是,部分铯137在抵达美国后选择北上,穿越白令海,沿着阿拉斯加半岛流动。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七年到八年,最终这些放射性物质回流至日本东北沿岸。这一发现揭示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隐藏的联系和影响。
在青山的研究中,他于白令海及北冰洋边缘的楚科奇海进行检测,于微量海水中发现源自福岛核事故的铯137存在。尽管含量远低于安全标准值,但青山警告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即铯137已经扩散至北部的北冰洋。”这表明核事故造成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为了准确追踪铯137的移动路径,青山教授在北太平洋的761个地点采集了表层海水样本,详细检测了铯137和铯134的放射性活度。他还整合了共同研究和各国的监测数据,运用模型进行精确分析。经过深入调查,青山成功追踪到了铯137从日本绕行北太平洋南侧回流至日本的路线,以及通过日本海穿越津轻海峡回到太平洋的路径。这一发现揭示了核泄漏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潜在的长期风险。
到了大约2018年前后,日本东北北部沿岸的铯137放射性活度开始上升。而在津轻海峡附近区域,铯137的放射性活度在大约2017年前后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这些观察数据反映了铯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变化和时间变化特性。对此,青山教授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源于从白令海沿堪察加半岛南下回流的铯产生的影响。这一研究揭示了源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铯在北太平洋全域十年间的动向变化。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核泄漏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传播规律和长期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