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情人节土家女儿会的起源与流变
恩施自治州的重要民族民间节日——女儿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盛大举行。这个活动起源于恩施市红土乡石窑,原名赶女儿场,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板桥镇的特殊场期也被纳入其中,统称为女儿会。
关于女儿会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有人说是祈年求子的产物,有人说是母系社会群婚制的残余,也有人认为是尊崇妇女的表现。还有说法是嫁出去的女儿在七月十二这一天回娘家庆祝,或者薛乡士让九个女儿自由赶场形成的传统。这些传说都各有道理,展示了这一节俗的悠久历史和复杂性,更增加了其神秘感,非常适合作为旅游项目开发。
曾经,我对薛乡士九个女儿自由赶场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觉得难以成立。但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这个习俗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有关,一下子就能说得通了。
七夕节,是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传说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这一天鹊桥相会。在这个夜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听到两人的情话。女孩们对着明月祭拜,乞求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更祈求爱情的美满。七夕节的习俗以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为主角,她们会举行各种集体活动,如拜织女、组织七娘会等。
廖康清在《鄂西民俗》中介绍,恩施的乞巧节有的地方被称为少女节,年轻的姑娘会举行慕仙盛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石窑女儿会中的九女并非薛乡士的亲生女儿,而是代表家族或整个石窑的少女少妇们。“九”在这里代表多数。薛乡士作为当地有权势的人物,允许妇女在这一天自由赶场购置物品,如茶、酒、水果等用于拜织女。
一旦得到相对的自由,女人的爱情也得到了释放。在七夕节俗中,妇女们企盼美好姻缘的愿望更为强烈。因此自由恋爱的表现也更为突出,包括直白的性爱表达。这种现象不仅在恩施石窑女儿会中存在,在中国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在七夕这一天,农家少女最为自由,可以去野外乞巧,也可以与意中人相会。
至于时间上的差异问题,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而恩施女儿会是七月十二相差五天是因为民俗在时间的长河中有所演变的结果。如恩施石窑的七夕节已经失去了乞巧的主要内容而保留了女人上街买拜织女祭品的次要内容并将时间与石窑当地的场期统一起来在名称上也经过了流变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女儿会这一独特民俗活动。在充满浪漫气息的恩施大地上,古老的女儿会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已然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原本在农历五月初五与七月初九的两个节日,如今被巧妙地融合在一场盛大的“风流场”中,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连时间也被统一在了七月十二这一天。这一转变,既展现了恩施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也凸显了土家族民间节俗的深厚底蕴。
追溯其源头,恩施女儿会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紧密相连。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它逐渐融入了少数民族特别是土家族的独特习俗,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称它为“土家族情人节”或“东方情人节”,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更是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它的内涵与价值。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恩施女儿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场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古老的习俗与现代的气息交融,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