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 被高估了吗
□首席评论员 静伟
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曾创作一本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而后,村上春树以此为题,撰写了一本关于跑步的书籍,使得这一语式广受欢迎。在观摩陆川执导的《南京!南京!》后,我不禁思考:陆川在展现“南京”时,其背后所想要传达的深意究竟为何?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先生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我推测,陆川试图通过《南京!南京!》传达的,也正是这一思想。影片在表达上显得有些含糊。两个男主角——陆剑雄和角川的命运转折,都让人摸不着头脑。陆川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央视主持人对刘烨的演出赞不绝口,认为其表现震撼。但在我看来,刘烨的戏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过是其临死前捂住小孩眼睛的瞬间。这一场景由他人演绎,也并无太大差异。而角川的性格演变与心理历程则更显突兀。他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位“慰安妇”,并决心娶她为妻;莫名其妙地为了捍卫她的尊严,当众开枪打死姜老师;又莫名其妙地释放了小豆子等人,最终自杀。我对陆川的这些安排感到困惑,因为他并未给予足够的铺垫。这些转变让人无法理解,仿佛在试图平衡中日观众的情感。
日本军官伊田在痛快的处死刚刚还在唱越剧《楼台会》的中国女孩唐小妹后,对角川解释自己的动机:“她很漂亮,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好。”这一桥段让我困惑:难道屠杀也能展现出慈悲?陆川的叙述让我摸不清头脑。或许他在影片中试图平衡商业与历史的考量,为了迎合不同国家的观众而在剧情中显得不伦不类。正如某人所言:“悲剧需要深刻的领悟。”显然,陆川和一些中国导演尚未具备这样的“深刻心灵”,因此难以创作出如《辛德勒名单》那样深刻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一本应是深刻的历史题材被如此处理。
人性与战争的激烈碰撞
□首席评论员 孙秀峰
如同卡夫卡所言:“若一本书无法触动心灵,便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影片若无法震撼人心,便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这是一段刻在1937年的伤痕,是一段民族的耻辱记忆。“记忆”需要时常提醒,否则容易被遗忘,尤其是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
影片《南京!南京!》以黑白的沉重与锐利的锋芒刻画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泯灭。影院中的啜泣声便是最好的证明。影片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如侵华日军罪行的刻画不够深刻。与以往不同的是,《南京!南京!》不再单纯呈现一方的控诉或另一方的暴虐。陆川试图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的反人性本质。例如日本军人角川对百合子的深情爱慕;再如难民区的女孩子们为了拯救同胞勇敢担任“慰安妇”等充满人性之光的场景出现在冷酷的战争背景下更加引人深思。
尽管我为陆川导演重现历史的努力而感动但影片的瑕疵依然明显。例如角川与百合子的爱情线以及拉贝秘书的突然死亡等关键细节缺乏必要的因果铺垫使得影片感染力大打折扣。然而瑕不掩瑜《南京!南京!》依然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在此前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中中国军民的抗争并非重点。但在陆川的这部影片中除了令人悲愤的屠杀更着重展现了中国人的坚韧与抗争。虽然这部电影依然让人感受到悲愤和屈辱但那些小人物的抗争也让人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向导演陆川致敬。在这个商业片泛滥的市场上他用8000万元的投资实践着自己的良知与责任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悸动与历史的回响。